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壹三九小说网>女生耽美>传统下的独白> 十九 张天师可以歇歇了!

十九 张天师可以歇歇了!(1 / 2)

六月十四号的台北《征信新闻》上,有这么一条消息:

延续道教传统·张天师请立嗣

〔本报讯〕由江西来到台湾现在台湾设立天师府的张天师六十三代孙,近曾向内政部申请立嗣,以便延续道教的命脉与张天师的烟火。

据内政部的一位官员说:张天师第六十二代孙,系大陆撤退来台后,政府为体恤其忠贞.曾自主管宗教业务的内政部,每年编列二万四千元的预算,作为天师府的津贴费用,五年以前,增加为每年三万六千元,去岁再增加为四万人千元--月支四千元所台币。

但由于张天师六十二代孙迄今尚乏子嗣,而其本人年事已高,为延续道教命脉及继承天师烟火计,势须立嗣,故天师六十二代孙,呈文内政部,准其收养子嗣,内政部对其所请,已做慎重考虑。

看了这条消息,我不能再忍耐了!我必须要说:张天师可以歇歇了!不但张天师可以歇歇了,其他一切拿百姓钱、吃祖宗饭的人--不管他是孔子之裔也好。曾子之后也罢--都可以歇歇了!

我说张天师可以歇歇,并不是说他不必立子嗣、延烟火,他自己生不出儿子,想找个别人的儿子过继,这是他的自由,我不能干涉,就如同他要登坛作法、炼汞烧丹,我不能干涉一样。但是他为了过继个儿子,竟要政府移转预算,用老百姓的税捐来延续他们那\"一道青烟\",这就未免得寸进尺了!因为张天师六十三代以来,一直是老子生儿子,儿子生孙子,生生不息的,很少\"及身而绝\"的前例,故向历朝各代的政府讨便宜,政府慎于传统,没有话说;但是这回就说不过去了,过继别人的儿子,照我们现代的法理,显然已经没有\"血缘\"的关系,显然已失掉了他们血液里的\"道性\",显然不该再拿政府每月四千块的干薪,显然不值得内政部\"慎重考虑\"了!

张天师的这次史无前例的\"申请\".引起我一点探源的兴趣,我翻开历史书,一下子便查到三个张天师:

一、张鲁--《后汉书)刘焉传:\"(张)鲁,……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谓之米贼。陵传子衡,衡传于鲁,鲁遂自号师君。\"

二、张修--《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注:\"(张)修为五斗米道,……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实无益于治病,但为淫妄……\"

三、张角--(后汉书)皇甫嵩传:\"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

由此可见,一开始,道教的老祖宗就出了双胞案或三胞案,也许是四胞案,反正不管是几胞案,杀杀砍砍做做密医以后,最后总算定于一尊了。

张天师既然逐渐确定,自然要附会出个体面的祖宗来。首先他们抬出来老子,可是老子姓\"李\",是我们本家,只适合做祖师爷,不适合做祖宗。于是他们向上追,直追到历史上第一个姓\"张\"的大名人--张良(子房),算是认了亲。所以宋人陈元静在《汉天师家传》里指出:

真人讳道陵,……留侯子房八世孙也。光彩的祖宗既然发掘出来,泽及子孙的局面自然就此宏开。宏开的场面起初并不太好,因为闹了派系。马端临《文献通拷》经籍考中就谈到:

道家之术,杂而多端。……盖清净一说也;炼养一说也;服食又一说也;符策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这些派系林立的分歧,最后总算好转,慢慢的,他们洗掉了\"黄巾贼\"的于系,偷来了周易老庄的心法,形成了\"丹鼎派\"和\"符箓派\"。在两晋南北朝时代,势力逐渐膨胀,开始朝上流社会里钻。赵翼《陔余丛考》记\"张真人\"中说:

魏晋以来,但私相传授,而未尊于朝廷。世说注郗愔与弟昙奉天师道,此人间奉道教之始也。

过了不久,所谓\"嵩山道士\"寇谦之出来了,他居然打动了北魏太武帝和大臣崔浩,君臣二人乃如赵翼所说:

迎致谦之弟子,起天师道场于平城东南,……此朝廷崇道教之始也。

这下子老道们可抖了!他们一下子得君行\"道\",浩浩荡荡,打垮了所有的佛教,烧光了所有的寺庙,活埋了百分之八十的和尚,为张天师奠定了空前的威严(四四六)。这种威严在三百年后笼罩在一个皇帝身上,那就是杨贵妃的负心郎唐明皇。

唐明皇在中国文化上送了两个划时代的礼物:第一、他弘扬了平剧,给梨园子弟开创了先河;第二、他册赠了张天师,使\"汉天师子孙嗣真教\",明定了道教教主的世袭,称他们为\"太师\"。在这里,张家的天师们又占了我们李家老子的便宜,因为唐代的皇帝姓李,老子也姓李,老子又被道教抬来做祖师爷,所以,李家的皇帝对张家的教主自然另眼看待。果然,一世纪后,唐武宗补足了\"三武之祸\"(八四五).让张天师的师徒们来了一次绝后的表演--拆淖了四万个佛庙,强迫二十六万个和尚和尼姑还俗。三十九年后(八八四),唐值宗封张天师为\"三天扶教大法师\"。于是,张天师名至实归地迈进了宋朝。

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一○一六),找到了信州道士张正随,比唐朝进一步的予以优待--开始封号了,赐为\"真静先生\",不但给他立授箓院及上清观,并且还不必纳税。随着又来了一个\"老道迷\"的皇帝--宋徽宗,他在崇宁二年(一一○三)赐了张天师的后人张继先为\"虚静先生\",不但宋徽宗对这位\"虚静先生\"很着迷,连后宫的仕女们对他也迷透了。这位\"虚静先生\"是第三十代的张天师,他唯一对不起他祖宗的是他竟没结婚,使三十代的嫡派传统及身而绝!所以只好找个族人来接香火。当然了,他当时并没像今天的六十三张天师一样的\"呈文内政部,准其收养子嗣\",他大概也不敢这样做,因为即使在专制时代,也有些特立独行的好汉们,挺身出来,指斥张天师\"袭封\"的不对,使张天师们有所畏惧。例如在清人王棠《知新录》中,就提到宋朝的一位林太守,曾把张天师关在牢里,然后向皇帝上奏说:\"其祖乃汉(黄中)贼,不宜使子孙袭封。\"朱熹还特别称道这件事,可见在民智未开的古代,毕竟还有明白人!

接着又到了元朝,在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一二七六),赐第三十六代张宗演为\"灵应冲和真人\".最初只给三品,再升到一品,冠盖京华,非常神气。美中不足的是,\"张天师\"的称呼,还只限于民间俗称,并未法定。历来的帝王只肯用\"真人\"、\"太师\"、\"先生\"等名称,甚至到了明朝,朱元璋还曾公开责问民间俗称\"天师\"的不当,认为\"至尊者天,岂有\"师\"也?\"所以只肯给第四十二代的张正常一个二品,称做\"正一嗣教真人\"。从此张天师开始走下坡路,但是还是常到京师来走动。明朝神宗万历年间,北京闹了旱灾,皇上叫张天师作法求雨,求了一阵,可是雨还是不来,张天师非常难为情,皇上也不开心,只好把他请回江西龙虎山老家去。到了清朝,张天师的声望便不行了,高宗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索性改二品为五品,削减预算啦!不但削减预算,皇帝也不许张天师朝觐了,也不赐宴了,最后还把给张天师的银图章要了回去,对张天师小气透了!幸亏在十九年后,张天师又表演了一次求雨,算他造化,居然下雨了,皇帝一高兴,又把他升到了三品。可是到了仁宗嘉庆二十四年(一八一九),又降回到五品,打入冷宫,听任他们去搞符箓祈禳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