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所以的夏筱诗下意识地追问到:“那有何可惜的?”
“因为这个楼是砖混结构,不是框架结构,不宜作为坚固支撑点。”
“为什么呀?不都是钢筋水泥么。”
“砖混结构的外墙也要承力的,如果被破坏的话,整体性就失效了,实战中挨几发炮弹可能就会塌半边。”周长风转身抬手指向了上方的一根纵梁,“但框架结构只用梁和柱来承重,外墙只起围护作用,全拆掉也没事。”
夏筱诗不明觉厉——不懂,但是觉得很有道理。
“厉害,先生你怎么连这都知道?”
见她星星眼的神情,周长风干咳道:“不值一提,只是合格军官的基本修养。”
“嗯,我们走叭,这儿是京城,谁都打不进来的。”
“这不是一码事。”
虽然大清早的就出狱了,但因为从栖霞山到南城区花费了太久的时间,所以二人没逛多久便已是正午。
当他俩在街道上漫无目的地寻找着中意的餐馆时,从京城各处乃至外地赶来的阁臣与高级将领们正在陆续进入文华殿。
在休息间稍作停留以后,他们便被引领着来到了最大的一号议事厅。
硕大的大方桌足足有两米宽,长度则容许面对面的摆下十把椅子,现在上边每一个位置前都整齐摆放好了茶杯和密封的文件。
在侍从们的安排下,一众大佬都陆续落座。
望着眼前被被印着红色“绝密”字样的牛皮纸密封的文件,有人侧首问道:“现在可以拆不?”
“您请便。”
此起彼伏的“嘶啦”声中,一封封文件被拆了开来,一道道探究的目光迅速浏览着上边的文字。
这时候,林羲与一名看着神采奕奕的瘦高中年人先后迈过门槛走了进来。
见状,议事厅内的十几人都不约而同地看了过去。
有人欣然道:“年中以后至今两个月没见着卫国公了,近来身体可还好?”
财政阁臣李光远笑道:“瞧他面色不就一清二楚了?老夫光是数十载的老山参就送了好些盒,自然好得很。”
作为如今大都督府的一把手,卫国公吴维焕同时还兼任卫戍指挥使司指挥使,但后者其实只算是挂名。
闻言,他不禁笑道:“好你个李明垠,你送的那些老参岂能胡吃乱补?”
缺啥补啥,乱补是要出事的,尤其是人参这种大补之物。
今年年初的时候,因为突发急性胰腺炎,吴维焕可谓在鬼门关前走了一圈,万幸最后还是被抢了回来,半年以来一直在休养。
随着两位关键人物到场,这次的会议就此开始。
浏览了各自手头的文件以后,在场的众人很快就明白了目的之所在——哦吼?皇帝确实在打倭国的主意了?
林羲扫视了一圈,缓缓开口介绍道:“诸位都看到了吧?这个‘甲字/四〇七/一号/改五’计划最早可以追溯到至昌六年,时至今日已经陆续修订过五次了。”
外务阁臣余慎华有些惊讶地说:“你们那么早就已经在打主意了?”
“其实两百年前就有征倭方略哦。”林羲笑了笑,理所应当地回道:“基本的准备是必须的,这不过是百余战争计划中的一种罢了,同样是攻略倭国,为了应对不同情形就有好几种计划。”
明军对于战争计划的编号同样非常规范——“甲字”表示这属于进攻计划;“四〇七”为无实际含义的数字;“一号”指其中的一种情形;“改五”顾名思义是第几次修订。
一号表示没有外国干预的情况下进行的战争情形,除此之外还有考虑英国干预的二号、美国干预的三号等等。
“征伐倭国的事年隔三差五就有人提,皇上这回有兴趣了?”有人兴致盎然地笑道。
“自然与喜好无关,只是认为时机恰当而已。”从开始到现在都一言不发的丞相邹卓昀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淡淡道:“先各自说说看吧。”
议事厅中安静得只有呼吸声和茶杯与杯盖碰撞的动静,十几位阁臣和高级将领都处在头脑风暴中。
忽然,一名陆军中将率先打破了安静。
“第一波次向四国岛投入四个陆军师和两个空军支队,第二波次向本州岛西部山口一带投入三个师和两个空军支队……恕我直言,这有逐次添油之嫌,太呆了,缺乏一招制敌的凌厉。”
“言过其实了,只能说这个计划比较稳妥。”另一名中将反驳道:“一招制敌说的太空洞。虽然倭国现在各藩独立,倭王的辖地有限,无人号令各方,但是指望击败几个藩镇以后其它藩镇就会乖乖的望风而降?这不现实。”
“军事上我觉着并无值得顾虑之处,本就是弹丸之地,还又藩镇割据,没有难度可言。”余慎华沉吟道:“重点还是在于英美的反应。”
“欧洲的境况同样不乐观,英人只有失心疯了才会干涉,显而易见的是他们只会口头抗议。”
“我同意。所以,可能更需要担心的是美国。”
“美国同样没有任何可能干涉,退一万步讲,有心算无心,等他们顺便完成,日月旗早都插遍东瀛列岛了。”
将军们的意见都差不多,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们自然是不愿意错过的。
见他们的看法一致,李光远开口道:“对此我们更需要斟酌的是进出口贸易,对倭国的征伐行动过于强硬,英、荷两国很可能会在经济上加以反制,美国予以反制的可能性次之。”
“这个看法太悲观了,不妥。”林羲微微摇头,“英人的政客同样精明,在这件事上我们完全可以尝试事先通气,暂时维系、保障其在倭国的既有利益。谈条件嘛,不寒碜。”
“相国你如何看?”余慎华看向了位居上席的邹卓昀。
神色平静的后者答道:
“不妨换位考虑一二,于英、美、荷而言,资源丰富的南洋诸岛才有足够的价值值得捍卫,一来攫取资源、二来充作前沿阵地。”
“至于远在天边的倭国,本身贫瘠,几无资源可言。时至今日已是食无味弃可惜之处,若是大明能容许他们体面的抽身,我想英人定然会认真考量的。”
“这是一重,另一重在于以之作为缓兵之计可以说有利无害,代价寥寥,如今局势日渐焦灼,英人难免心动签约保证互补相犯。嗯,我同陛下也就此谈论过,他认为两载左右就值得一试。”
短暂的沉默之后,议事厅中响起了一阵赞同声。
若有所思的李光远颔首道:“这样的话,趁早为好啊,商洽很费时间,咱们就不宜拖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