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第135章 奏对(2 / 2)

�6�9�6�9“但当孝惠皇帝年壮,该取回大权、临朝掌政之时,却并没能从吕太后手中,取回本该由天子掌控的大权。”

�6�9�6�9···

�6�9�6�9“年即冠,身天子,却无法插手国家之事,孝惠皇帝郁郁终日,年仅二十二岁,便抑郁而终。”

�6�9�6�9“而在孝惠皇帝驾崩之后,吕太后又再掌大权,长达八年之久。”

�6�9�6�9“这八年中,吕太后遍封诸吕为王、侯,更废杀孝惠皇帝的太子——少帝刘恭。” �6�9�6�9

�6�9�6�9“以至于吕太后驾崩时,诸吕子侄早已心怀叵测,觊觎神圣。”

�6�9�6�9“纵是诸侯、大臣共诛诸吕,迎立先帝,稳住了我汉家的宗庙、社稷,但也为我汉家埋下了诸多恶因、生出了诸多恶果。”

�6�9�6�9与后世人作答主观题一样:这个时代的主观题,也需要作答者引经据典,最好是再举个鲜活的案例作为佐证。

�6�9�6�9而在如今汉室,对于‘二元制度’有关话题的考题,最典型、最恰当的案例,显然便是孝惠皇帝刘盈、高后吕雉母子。

�6�9�6�9二元制度的优势,在吕太后这个杰出政治家的身上逐一体现;

�6�9�6�9其弊端,却体现的更加完整、具体。

�6�9�6�9毫不夸张的说:自汉以来,直到往后数百上千年,凡是关于‘太后该不该掌政’的话题,吕太后,都将成为反对者最有力的依据,且大概率没有之一。

�6�9�6�9说回眼下。

�6�9�6�9天子启以二元制的利弊出题,来考校才刚新鲜出炉,甚至都还没正式举行册封大典的太子刘荣。

�6�9�6�9不同于后世的考官出题、考生作答——这个时代的问答,尤其是发生在皇帝与旁人之间的问答,往往被称之为:奏对。

�6�9�6�9既然是奏对,那在刘荣给出作答之后,作为考官的天子启,也同样会给出补充意见。

�6�9�6�9“东、西两宫共治天下,太后、天子共掌大政,是我汉家自太祖、高后以来,便沿用至今的国策。”

�6�9�6�9“即便是有吕太后这么一个‘反面案例’,太宗皇帝自代地入继大统之后,也还是沿用了这个制度。”

�6�9�6�9“这是由于方才,太子所说的:天子年幼时,以太后确保君权不会旁落——这只是很长时间才会出现一次,甚至未必会出现的预防措施。”

�6�9�6�9“这个制度存在真正的意义,是为了制衡。”

�6�9�6�9···

�6�9�6�9“帝王之术,说一千道一万,都绕不过‘制衡’二字。”

�6�9�6�9“而太后的存在,制衡的,便是天子。”

�6�9�6�9“——作为妇人,尤其还是相对年迈的妇人,太后往往是保守的;”

�6�9�6�9“而天子为储多年,又有先皇珠玉在前,为了证明自己不比先皇差——至少是不比先皇差太多,天子往往会采取激进,甚至是冒进的举措。”

�6�9�6�9“故而太后的存在,可以有效制衡天子,以免天子做出过于激进的举措。”

�6�9�6�9“太后保守,天子激进,两相制衡之下,才能最终得出即不过分激进,也不太过保守的政策。”

�6�9�6�9“物极必反,过犹不及,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6�9�6�9说起正事,天子启便总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极为自然的进入工作状态。

�6�9�6�9此时也一样。

�6�9�6�9一说起正事,天子启的气质中,便莫名带上了一股肃然。

�6�9�6�9——哪怕仍旧躺在摇椅上,面上仍旧是云淡风轻的闲适之色,但气质中,就是莫名多出了一股严肃,让人忍不住想要坐直身子,竖起耳朵。

�6�9�6�9而在听闻天子启这番补充之后,刘荣却是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旋即面带诚恳的对天子启一拱手,以示‘受教’。

�6�9�6�9刘荣先前,确实从未想到这方面。

�6�9�6�9早先,刘荣只想到太后的存在意义,是在必要时保护年幼天子、确保政权平稳交接的保险锁。

�6�9�6�9直到今日,天子启说起‘制衡’二字,刘荣才终于明白:太后的存在、二元制度,明明只有那一丢丢好处,却有说不尽的弊端,汉家为何会从开国时便沿用至今。

�6�9�6�9尤其是先帝入继大统时,明明有吕太后那么一个鲜活,甚至可以说是‘血淋淋’的一个反面案例,先帝却依旧沿用了二元制度。

�6�9�6�9如果单只是‘确保政权平稳交接’,那二元制度的存在,确实是弊远远大于利的;

�6�9�6�9但若是加上天子启方才,所说的‘制衡’二字,那就是利弊近乎持平了。

�6�9�6�9——二元制度当中的太后,是汉家的皇帝,为后世之君强加的‘枷锁’。

�6�9�6�9这个枷锁,确实会限制天子的权利、成为天子锐意进取时的掣肘;

�6�9�6�9但与此同时,也会最大限度的确保汉家,不会因为出了一个傻缺皇帝——如土木堡战神之类的人,而对宗庙、社稷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

�6�9�6�9用更直白的话来说:以太后来瓜分、限制君权,是汉家以牺牲上限为代价,换取提高下限的举措。

�6�9�6�9二元制度下的太后,会成为皇帝英明神武之路的掣肘,却会同样成为‘战神们’傻缺之路的阻碍……

�6�9�6�9“儿臣,谨受教。”

�6�9�6�9对于天子启的提点,刘荣由衷感激。

�6�9�6�9自然,为剩下几问做出应答时,刘荣也就推倒了先前的腹稿,重新组织一番语言,才给出了更适宜的答案。

�6�9�6�9“如此说来,东、西两宫共治天下的利,在于确保政权交接、保证君权不会旁落,并在主少国疑时镇压朝野,平稳的扶持天子年壮掌政;”

�6�9�6�9“以及:制衡天子,让天子无法因为过度的锐意进取、贪功冒进,而致宗庙、社稷——致天下百姓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6�9�6�9···

�6�9�6�9“而弊则在于:在天子年幼时,太后代为掌政、镇压朝野;但等天子年壮之后,太后也很可能不会将大权,太过轻易的交还到皇帝手中。”

�6�9�6�9“另外,以太后制衡天子,除了保证天子无法过于激进,也同样限制了天子执掌大权,成了天子掌权的掣肘。”

�6�9�6�9···

�6�9�6�9“如此看来,东、西两宫共治天下,太后、天子共掌大权的利弊,依儿臣之见,当在各半。”

�6�9�6�9听到这里,天子启默然点点头,并没有如方才那般接过话头。

�6�9�6�9只是天子启此刻,并不是真的没话说;

�6�9�6�9而是并不打算告诉刘荣:天子年弱即立,由太后代为掌政,天子年壮之后,却无法将权力从太后手里轻易抢回;

�6�9�6�9——这,同样是汉家,对天子的考验!

�6�9�6�9占据大义,身为皇帝,却连太后、连母亲替自己掌管的大权,都无法靠自己抢回来?

�6�9�6�9那你不行啊!

�6�9�6�9还太嫩了!

�6�9�6�9与其让你掌权,还不如接着让太后掌权。

�6�9�6�9什么时候,能靠自己把权力从母亲、从太后手里抢过来,你才真正具备了掌权的资格。

�6�9�6�9做不到,那就老老实实学孝惠皇帝,在后宫醉生梦死吧……

�6�9�6�9这个道理,先帝没告诉过天子启。

�6�9�6�9甚至直到昨日,在长乐宫硬刚母亲窦太后之前,天子启都不曾有过这个认知。

�6�9�6�9所以,天子启也并不打算将这个刚得到不久的收获和感悟,就这么直白的告诉刘荣。

�6�9�6�9“朕的权,可是从窦太后手里抢回来的……”

�6�9�6�9“相比较而言,从将来的‘栗太后’手里抢权,够容易了吧?”

�6�9�6�9“这要是都做不到,太子,还是乖乖给小十让位好了……”

�6�9�6�9如是想着,天子启只含笑将目光收回,再度眺望向瞭远台外,又嘬了一口茶。

�6�9�6�9刘荣的奏答,却并没有因为天子启的举动,而就此停歇。

�6�9�6�9“在儿臣看来,这个制度,无法在保留其利处的同时,单独规避其弊端。”

�6�9�6�9“——有舍才有得。”

�6�9�6�9“要想得到这个制度带来的利好,便只能接受这个制度一同带来的弊端。”

�6�9�6�9“如:要想让太后确保政权安稳交接,并确保天子不过于昏聩、过于放浪形骸,太后就必须掌握废、立之权,以此督促天子。”

�6�9�6�9“又如:要想让太后扶立年弱之君直至其成人,便也不得不让太后掌握大权。”

�6�9�6�9“如果没有大权,那太后,也不过只是个稍富贵些的妇人,根本无法在先皇驾崩、新君少弱的情况下镇压朝野,在群狼环伺的朝野之上,扶保年少的君主,直至其成人。”

�6�9�6�9这个问题,天子启本就是随口一问;

�6�9�6�9刘荣的回答中规中矩,但至少没踩天子启的雷。

�6�9�6�9如果刘荣夸夸其谈,说可以怎样怎样规避、去除其中的弊端,天子启难免要对刘荣小小失望一下。

�6�9�6�9但刘荣看准了汉家的二元制度,就是舍弃什么来换得什么、承受一些代价,来取得一些收获;

�6�9�6�9天子启虽谈不上眼前一亮,却也是暗下点了点头,愈发坚定了太子荣,比当年的太子启‘天资更佳’的认知。

�6�9�6�9而这场奏对——这场父子之间,或者说是天子启和太子荣之间的第一次对答,也终于到了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

�6�9�6�9对未来的展望!

�6�9�6�9未来,天子启宫车晏驾之后,即皇帝位的刘荣,会如此看待、应对二元制度,或者说是二元制度下的母亲:栗太后。

�6�9�6�9而刘荣给出的答案,却让天子久久愣坐在原地,即便是到了刘荣告退之后,都久久没能回过神。

�6�9�6�9只口中不断呢喃着刘荣,为这个问题给出的最终答案。

�6�9�6�9“后宫,不得干政……”

�6�9�6�9“后宫……”

�6�9�6�9“不得干政………”

�6�9�6�9(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