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四郎:老大,往往是空架子。
这女博士生觉得有点奇怪,咋了?我问错了吗?师弟这是干嘛,这小子好像还在上学吧?他很有背景吗?很有势力吗?我刚刚说话大声了吗?
老唐面子有点挂不住,咳嗽了几声,“阿宾呀,我也有点这方面的疑问,不过我更好奇,你是怎么判断用药时机的?”
“刚刚说的那是一般准则,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肝炎转氨酶升高,虽然大致可以分为虚实两大类,但是实际临床上虚实夹杂者更为多见,比如这个小伙儿就是,再则,肝肾阴虚者又多,而阴虚往往又容易夹杂湿热”
老唐内心有了一种明悟,原来如此。
“选方选药,常常也是错综复杂的,江西有位名老中医,常常喜欢在一贯煎中加入龙胆、虎杖就是发现了这个规律并非一成不变。”
而这,也是区分及格与良好的界限。
一个中医,能熟练用方,合乎方圆,开方有效,已经算是合格,但是随着遇见疾病的增加,慢慢发现越来越多打破自己认知“常规”的情况,这个时候被“规矩”束缚,认为自己就是对的,而不是认清现实,那就钻了牛角尖,打破不了瓶颈。
打破限制,懂得从临床角度再思考,从而找到出路,这样的中医,已经超越了及格线以上,能称得上良医了,可惜这种情况往往是经过反复碰壁之后,陷入自我怀疑,最后尝试突破自我成功后,才能理解到的。
师无常法,师法天地。
以老唐的功力水平,即使李介宾不提醒他,他也会在多遇到几个转氨酶异常的病人后,反思自己,寻找正确方法,只是那样的话,对一个大器晚成的老人来说,有点浪费时间了。
这也是名师的作用,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没错,须知老师是外界力量,归根结底还是需要自己身体力行,但是真正的好老师,并不是把秘籍一丢,让徒弟自己瞎捉摸,而是随着弟子水平提高,每到一个关口,给予适当的点拨。
今天李介宾这一点,老唐马上就透,颇有画龙点睛之妙。
老唐听李介宾一席话,顿时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呀!
一旁的那个女博士生越发觉得这气氛有点诡异,怎么回事儿?感觉这小子给自己老板上课来着?是自己眼花了还是自己耳朵听错音儿了?
这也怪老唐,一开始的时候,他还是比较在乎自己个人形象的,找李介宾当枪手,也是俩人一唱一和的,打哑谜,但是随着水平的增高,对于中医知识的向往已经压倒了他对于世俗名利的看重。
他不装了,我摊牌,我唐某人确实找了枪手,也确实有不懂的问题问一个年轻人,但并不以为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达者为先嘛,自己年龄确实大了一点,但是学习交流这个事情,不分老幼。
看着洗完手,收拾东西打算撤退的李介宾,老唐心里琢磨着,已经大二了呀
还是要想个法子收了他读自己的研,这样自己以后不就可以好好让他教我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