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第275章 ERM的利与弊(1 / 2)

造成二战的本质原因其实还是经济问题。

当时的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再加上“恰巧”一场经济危机席卷整个欧洲大陆,让本来就不富裕的欧洲雪上加霜。

德国作为一战战败国,更是每天过着任人鱼肉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站出来了,他承诺会带领德国人走向繁荣富强,并给每个德国家庭一辆汽车。

于是,在希特勒的怂恿下,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企图重新瓜分世界。

在经历了这场灾难后,欧洲人终于意识到,为了防止再次因为经济问题而造成世界大战,大家必须做出改变。

因此,在二战之后,欧洲各国决定,大家需要手拉着手,前所未有的紧密团结在一起。

这些国家将共同面对经济和政治挑战,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于是,欧共体就这么诞生了。

这样一来,如果欧洲各国经济都相互依赖,他们之间就不太可能发生战争。

这也是欧共体成立的初衷之一。

然而,要实现真正的经济一体化并非易事。

其中最大的障碍便是货币统一。

虽然欧共体已经成立,但各个成员国之间仍然有着各自独立的货币体系。

这不仅导致贸易成本上升,也不利于资本流动。

因此,欧共体开始积极推进货币一体化进程,试图建立一种单一的货币制度。

欧共体团结的最终体现就是欧元。

不过,欧元货币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在1999年才被引入。

在此之前,各个成员国之间都有着自己的货币体系。

例如,法国使用法郎、德国使用马克等等。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欧洲各国既不愿意放弃使用自己国家的货币,又希望欧共体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因此,他们决定将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全部紧密关联并固定下来。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消除因欧洲各国之间汇率浮动而对跨国贸易造成的经济损失。

这个全新的汇率机制,被称为“欧洲汇率机制”,简称为er。

这一举措在当时听起来非常不错,并且确实使得各国之间的贸易变得更为简便和顺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的经济发展逐渐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现象。

汇率平衡机制本身所存在的漏洞开始被无限地放大。

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遭受了最为惨重的打击,但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德国的经济却成为了发展得最好的一个。

因此,er规定,各成员国之间的汇率必须与德国马克挂钩,并保持相对稳定;

同时,上下波动幅度不得超过6。

如此一来,德国央行身兼两职,一方面要维护本国货币的稳定,另一方面又要兼顾er央行的角色,负责协调各国汇率。

这样一来,其他成员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荡然无存,只能唯德国马首是瞻。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坚决抵制英国加入er。

她深知,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自主的货币政策,后果将不堪设想。

抛开那些复杂的经济学理论不谈,单从常理来分析;

如果各个国家能够保持同步发展,共同繁荣或一同陷入经济危机,那么er体系或许还能勉强维持。

但现实情况却远非如此,战后德国的飞速崛起打破了欧共体内的均衡格局,导致各国的发展参差不齐。

尤其在德国实现东西德统一后,其经济实力更是得到了极大提升,这使得er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尽管德国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ecu中所占的比重没有发生变化,但要知道,ecu 和现在的欧元是一样的概念。

这就意味着,无论是东西德合并前还是合并后,1德国马克所能兑换到的欧元数量都是固定的。

不过,随着马克兑美元汇率的上升,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的重要性也在逐渐增强。

因此,马克币值的波动以及德国货币政策的调整,不仅仅对德国自身的宏观经济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也会给欧共体其他成员国带来巨大冲击。

但在这个时候的欧洲,除了德国以外的其余十个成员国,其经济状况并不乐观。

这些国家面临着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攀升等问题。

为此,它们迫切需要采取低利率政策来降低企业的借贷成本,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力度,从而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和产出的提升。

此外,通过刺激居民消费,还能够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复苏。

但此时,德国正处于东西德统一后的时期,为了大力建设东德地区,大量印钞,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率大幅上扬。

德国政府开始担忧通货膨胀率继续升高,于是决定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即提高利率水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