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下诸夏局势,灭赵之后,只剩下魏国、楚国、齐国、燕国,每一个诸侯国都是不弱,灭韩乃是速成,灭赵乃是赵国自灭。</p>
接下来继续攻灭其余诸侯国,可就非如此了。</p>
说不得合纵再起,百多万兵力汇聚,秦国也得略其锋芒。</p>
而这个时候,王贲果然可以顺势攻灭魏国,彻底定下三晋之局,则整个诸夏的局势截然不同,虽为新郑之乱,可王贲文书之中,别有深意。</p>
周清亦是颔首,顺势灭魏,自己也很有兴趣。</p>
可王贲不言,自己也思忖推衍,还真找不到门道。</p>
半柱香之后,国尉尉缭子亲至,相较之厅殿内的其余文武重臣,在灭魏之事上,无疑国尉更有发言权,对于兵事有更深研究。</p>
“大王,老臣以为,此策颇为弄险!”</p>
“如今赵国之事尚未平定,主力大军不可随意调动,虽只有五万军,亦是不可小觑,而且,近年来,老臣对于大秦少壮军将多有观察。”</p>
“王贲战法,近似白起,军中多有小白起之称,喜好强兵硬战,不宜平乱镇抚,而新郑之乱,若然强兵决然镇压,怕是对目下的赵国非好事。”</p>
阅览完毕手中文书,尉缭子近前一步,摇头一语。</p>
或许王贲真的有灭魏之策,可……终究还是太过于弄险,更何况如今赵国的战事尚未真正平定,五万大军也足以镇压一方了。</p>
“相邦以为呢?”</p>
秦王政闻此,沉吟片刻,视线落在昌平君熊启的身上。</p>
“启以为,王贲尚不如李信、辛胜之人稳妥。”</p>
熊启看了尉缭子一眼,近前一步,亦是摇摇头。</p>
“何以见得?”</p>
秦王政深深一问。</p>
“军旅而观,李信如今可自领一军,立下大功,辛胜早先为函谷关守将,更是在关外历练数年,统军不成,王贲与之相比,略微逊色。”</p>
熊启再言。</p>
“即如此,目下韩国之乱,远超先前,诸卿以为如何?”</p>
秦王政眉头紧锁,闻熊启之言,不无道理。</p>
既然王贲不能够这般南下,那么,颍川郡乱象也该有新的处理,原先的处理怕是不堪大用。</p>
“大王,李斯以为,韩国新郑之乱,大秦不宜再佯装不知,当即刻公告文书于韩国旧土,警示诸人,勿谓言之不预。”</p>
“若是没有效用,当以强力消弭之。”</p>
“其次,派出邦交重臣,赶赴魏国与楚国,通告两国,颍川郡乃秦国之土,外力欲要存之,欲要助力逆乱,大秦不会留情!”</p>
“再者,南阳郡、颍川郡之兵当先行齐备,以为准备,果然先前不通,当强力镇压,再以重臣镇抚之!”</p>
迎着大王落在身上的目光,厅殿内文武重臣各有思量,数息之后,假丞相李斯倒是近前一步,拱手一礼,说道己身之策。</p>
言语缓缓,有条不紊。</p>
“嗯,诸卿以为何?”</p>
秦王政颔首。</p>
“臣以为可也。”</p>
昌平君认同。</p>
“可也。”</p>
“……”</p>
其余文武之臣相视一眼,如今之际,李斯之策堪为正道。</p>
周清也觉得不错,之事……对于李斯之策的后续结果,自己已经猜到,楚国与魏国怕是不会收手的。</p>
无论如何,终究良策。</p>
半个时辰之后。</p>
中枢下令,大梁城内的姚贾当行动魏国与楚国庙堂。</p>
同时,国府下达文书于韩国旧土,并行通告诸夏诸侯国。</p>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