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第2693章(2 / 2)

其实在此之前,商务部对海汉商家在釜山的贸易状况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否则使团也不会贸然提出以税款来运作包括安保队伍在内的各种专区公共机构。不过在看过第一手的资料后,陶弘方还是惊讶于海汉在釜山的贸易量之大。

早在五年前,海汉商家向釜山官府缴纳的各种税款以白银计,全年下来已多达二十余万两。虽然不同商品的纳税比例有所差异,但如果简单按照十一税的比例估算,与海汉相关的贸易成交额至少是在二百万两以上。

而之后的几年中,海汉商家的纳税总额继续以每年一成左右的速度稳步增加,到去年结算时已经达到三十万两,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了。也难怪地方官府对于成立海汉专区一事表现得十分抵抗,突然间少了这么大一笔收入,那肯定是十分肉疼了。

当然了,对于类似文志鸿这种手中握有实权的地方大员,海汉自有办法帮他们从别的地方把个人损失找补回来。文志鸿现在愿意合作,一多半原因也是指望着海汉能够信守承诺,在之后向他提供别的资源。

而陶弘方并不担心文志鸿今后的态度,他怕的就是对方不贪,但既然对方愿意收受好处,那很多事情操作起来就会简单多了。当下最要紧的事情,是赶紧完成审计任务,在离开釜山之前安排好贸易活动登记和税务征收的相关工作。

审计工作的一部分内容已经算是触及到了海汉商家的商业机密,但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又不够多,所以就连朱子安这种临时编制也被拉进来参与审计工作。

在此之前,朱子安对于海汉在海外从事跨国贸易活动的规模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认知,看过了分配给他的一大摞账本之后,他心中所受到的震撼简直无以复加。

仅在釜山港一地,海汉商家每年的贸易量竟多达上百万两白银,一年下来交给朝鲜人的税赋都有二三十万两,这对他而言简直就是天文数字。据他所知,当年祖上修建德王府,持续近四年的工程,上上下下连材料带人工,再算上家具陈设,总共也才花了不到二十万两银子。

而在朱子安离开德王府之前,朝廷已经发不起宗室俸禄了,连年灾害之下,德王府的封地也没人耕种,连贱价出售都不见得能有买主,王府上下一年的吃穿用度已经被压缩到一万两银子上下。如果不是海汉负担了他南下的所有开支,那他在杭州备考期间恐怕就会面临口袋断粮的局面。

与海汉人的富庶程度相比,朱子安觉得自家哪像是皇室宗亲,分明是一文不名的穷鬼才对。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