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壹三九小说网>其他类型>1627崛起南海> 2154.第2154章

2154.第2154章(2 / 2)

当然了,光是列举出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考虑到这些商人们大多是第一次接触到海汉的商业制度,杨运还得逐条解读这些措施将会带给他们的实际好处,并解答他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

俞成礼对杨运所列举的这些措施很感兴趣,尽管对其中一些细节的理解还不是太透彻,但他敏锐地感到这些措施的确能够大大降低自己的经营成本。而且从长期来看,舟山的贸易环境应该是要比平户更胜一筹,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安全保障,平户港都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但对俞成礼来说,这些措施虽然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但却并非他要考虑的最主要因素。

真正让俞成礼在意的,是舟山的贸易环境是否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他所从事的纺织品行业,对于经营地点其实是有一定的讲究。在平户经营大明产高级纺织品的商人并不多,而俞成礼在其中是属于经营规模比较大的一家,在成本方面能有一定的优势,加之他在平户藩走上层路线的策略很成功,因此竞争压力并不大。

但俞成礼可不是那种毫无危机感的人,他知道换了一个新环境之后,有很多东西可能就不会再遵循以前的规律了。比如要在舟山继续经营纺织品,那他就必须要考虑到来自本地同行的竞争压力。

江浙地区是高级纺织品的主要产地,在苏杭有不少经营规模比他大得多的商人,不管是货源、人脉、销售渠道,都要远胜他这个“外来户”。就算海汉提供了这些优惠措施可以降低一段时期内的经营成本,他也不敢确定这样就足以让自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俞成礼当下所要做的,并不是计算能从海汉的优惠措施中获得多大好处,而是要先了解舟山本地有多少竞争对手,本地的纺织品贸易规模有多大,然后再审视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实力从中占据一定的份额。

如果俞成礼自忖在这个行业里难以立足,那他就得考虑是转行经营别的买卖,还是干脆就早点离开舟山,另行寻找一处合适的地方继续经营老本行。

俞成礼的处境并不是单一特例,事实上从平户撤到舟山的大部分商人都得面对类似的处境。由于地理原因,能够在大明与日本之间从事跨国贸易的商人只是极少数人,因此在平户经营的竞争压力并不算太大,但回到大明周边可就不一样了,特别是舟山这种自由港,汇集了各个国家的商人和货源,如果没有独有的经营优势,很可能就难以从竞争中脱颖而出。

也正因为如此,杨运花了半天时间,口水都说干了几次,也还是没有赢得这些商人的认可。商人们虽然对优惠措施很感兴趣,但似乎仍然有一些顾虑,让他们无法拍板作出决定。

杨运也意识到了这应该不是优惠措施力度的问题,但他却没有能够意识到商人们真正所担心的竞争问题。这倒不是他专业度不够,而是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心理盲区。

在杨运看来,舟山定海港已经成为了大明东部沿海最主要的外贸港口之一,其影响力辐射了大明最为富庶的江浙地区,贸易规模逐年增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现在进入舟山从事跨国贸易,很容易享受到本地的发展红利。他确实想不到商人们是在担心自己在舟山无法面对激烈的竞争,因为在他看来这个市场正在不断变大,哪怕在具体的行业领域存在竞争,也仍有足够的生存空间来容纳更多的经营者。

不过杨运好歹也在这职位上干了几年了,虽然事情进行得不太顺利,但他也没有因此着急上火。眼见已经到了午间饭点,杨运主动中断了会议,邀请商人们共进午餐。

这对于商人们来说倒是一个全新的体验,过去无论是在大明还是日本,只有他们腆着脸请官员吃饭拉关系,却从没有官员主动邀请他们吃饭的情况。虽然合作还暂时没有谈拢,但能够跟海汉官员共进午餐,想来也不是坏事,所以竟无一个人谢绝这个邀请。

按照杨运的经验,办公桌上谈不拢的事情,接下来就应该换个环境到饭桌上去谈,再加上一点酒精助力,往往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换个相对轻松的环境有助于让会谈各方放下心防,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消灭了几坛海汉特酿之后,饭桌上的气氛也热络起来,商人们开始打开话匣子,向杨运说明自己的顾虑。

杨运跟商人们打交道的经验十分丰富,听了片刻便发现了问题所在,当下也是暗叹自己糊涂,竟然忘记了这些从平户来的商人除了不了解本地的商业制度之外,也缺乏对本地贸易环境的认识。他们要是丝毫不担心落脚舟山之后所要面对的竞争,那倒反而有点不正常了。

只要找到问题根源所在,杨运解决起来就比较容易了。以他的口才和能力,不难向商人们描述出舟山日益扩大的经营规模,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只要让商人们相信,他们进驻舟山之后不但有利可图,而且还将会有极好的发展前景,剩下的事情就很简单了,以逐利为天性的商人们自然会作出最有利于自身的选择。

俞成礼返回住处的时候已经有点神志不清了,他也不记得自己在席间究竟喝了多少酒,只记得自己似乎搂着那位杨大人的肩膀称兄道弟,还拍胸膛打包票,要尽快在舟山开一间商栈继续经营老本行。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