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壹三九小说网>历史军事>明末边军一小兵> 第717章 时间

第717章 时间(1 / 2)

李自成北上消息传到漠南时,王斗正在大黑河边一块田地上挥舞锄头。

过了年,漠南进入大规模的建设浪潮,早在去年时,民政部就对各地进行详细的调查,何处可以开垦,何处可以利用,已经摸个八、九不离十。

最后决定大规模的军屯、民屯所在地,便是土默特平原与河套平原。

这些地方河流众多,灌溉便利,中原历代多有经营,处处可看到一些废弃的水渠,原来部位疏导一下,可以节省很多精力与银钱。

当然,中原大灾连连,草原上一样干旱严重,由于气候寒冷,还只能种春小麦、莜麦,还有一些谷子、高粱等杂粮,但王斗的优势在于组织能力,有一个非常有执行能力的团体。

其实说起灾害,从明中叶起,特别从万历年间起,一样天灾不断,有几次大灾还不次于明末的灾祸,但最终顶住了。

最重要原因,就是那时地方还有组织能力,可以率领民众度过灾难,崇祯年里基层组织能力已经荡然无存,稍稍一点天灾人祸,足以酿成大害,然后恶性循环,恢复不得。

两处平原约数万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超过千万亩,最妙的是,此二处富含地下水。越是平原之地,还越是浅层水居多,一般往下打井,二到三米便可出水。

比起山西、陕西动不动就几十丈的深井,而且水质咸苦,不济民用,可谓天堂之地。

对普通移民来说,这类的简易灌井二、三两银子就打发了,一般人家都负担得起。对军屯来说,成本更小,所以就算一些河水表面浅了,甚至干枯了,也完全不要紧,地下水有的是。

在宣府时报的宣传下,无数人动心,打井不超过一丈就可出水,这样的良田哪里找?王斗治下,又是出名的安稳,所以一过正月十五不久,庞大的移民浪潮,就从山西、陕西、宁夏等地涌入二处。

他们大部分还是小有财力,买得起土地者,也只需居住并耕种满五年,便可永远获得不超过一百五十亩的土地所有权,世世代代传家。

还有商旅考察团,也是一波接一波前来,大部分人考察后都作出决定,抢占先机,在漠南成立各样的商屯。

对这些人,王斗是衷心的欢迎,因为他不但分文不花,还可以从这些人头上大赚一笔。买土地的费用是一,就算土地价格低廉,但积少成多,汇集起来,就是庞大的数量。

免税期又只是一年,第二年统统都要交税,又可以从这些人头上收税。

这些人更大多是中产阶级一员,素质高,天生还喜欢稳定,一旦产生归属感,便会自觉自愿的维持秩序,治理他们,根本不需要花费多少心力。

然后就是流民饥民类,目前都护府支出最大的,便是对这部分人。首先每人口粮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不过王斗的基础是屯堡,这些人的作用又不可小视,毕竟靖边军战士,大部分便是屯堡出身。

又因为屯堡暂时采用营田地制,可以使用大型农场似的耕作方式。普遍可使用马耕,使用耦犁,使用耧车,使用大水车等,耕作效率可大大提高。这些人更是全民皆兵的良好人选,所以该有的支出,是必要的。

一波波流民收集而来,一个个屯堡设立,钱粮若流水似的支出,面对民政部的心疼报怨,王斗道:“不要在意银子,银子赚来就是用来花的,在不引起较大通货膨胀的基础上,该花的银子尽管花。”

相比屯堡,军屯当然更有优势,毕竟他们是习惯遵守纪律的正规军战士,比暂时还没有集体观念的流民们便于指挥与服从命令。

不过军屯暂时只是权宜之计,为更快获得粮食的手段,达到一定目标后,所有的军屯,慢慢会让位给设立的民屯,职业战士,还是安心打仗好了。

军屯结束后,参与屯垦的战士们,也会获得一定的功勋,奖励土地与庄园。

总体来说,王斗目前做的很多是无本买卖,有点寅吃卯粮的味道,不过多年来信用劳劳的建立,让军民们都相信征虏大将军,永宁侯王斗定会兑现诺言,这是王斗最大的优势所在。

现在移民浪潮只是刚开始,军屯的作用大之又大,为鼓舞将士们垦殖的热情,多年没下地的王斗,亲自下地挥舞锄头,果然激起将士们极大的热情,干起活来就象拼命似的。

旌鼓招展,锣鼓喧天,空旷辽阔的荒野上,如蚁的人群忙碌密布,烧荒开垦,争分夺秒,满腔热情,此时草原景色颇美,不过仍有寒意,但战士们热火朝天,一点也不觉得寒冷。

每一处的平原上,都插着他们的旗号,每一处旗号,都上书自己的番号,他们分区包片,喊着号子,一副激烈竟争的样子。

大嗓门的宣传人员在旁呐喊鼓励,敲锣打鼓助阵。

后勤部的人员,忙着挑水送饭,保证战士们歇下来时,都可以吃到热水热饭。

还有战马在草原上奔腾,驱赶狼群,有时放一把火,将荒草烧成黑土。

除了人力开垦,还有颇多的马匹拖着耦犁奔驰而过,体现“机械化”的优势。有些土地已经播种了,同样是马匹拖着的耧车,在草原上播下了种子。

大规模“机械化”,是王斗的要求,人力一天只可以开荒半亩,耕牛可以一天开荒一亩到二亩,然马耕,每天的开荒速度更快,一望无际平原上,马耕更有优势。

当然,马耕耗费大,又只适用于旱地,亩产量也不可能有牛耕多,不过王斗不介意。他要的是数量,数量上去了,粮食的积累,一样可以达到。

多年经营下来,他治下牛马不少,塞外之战后,更缴获牛羊三十余万头,骡子、驴子、骆驼,马匹等共近五万头,畜力资源非常丰富,能用畜力的,决不用人力。

当然,前提是他们要懂得如何马耕牛耕。

王斗的要求,便是部分田地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丰收。

除了开荒的战士,还有许多战士在兴修水利,他们浑身溅满泥浆,手脚划破流血浑然不知。一道道河渠被疏通,一架架水车竖起,特别气势磅礴的兰州大水车,现称为靖边堡大水车一字排开,从大黑河蔓延到黄河上,引为奇观。

此水车一架造价超过百两,也只有王斗舍得大规模使用。

战士们奋斗不息,充满激情,特别离大将军不远的战士们,干劲更大。

王斗带头挖着地,奋战最前样子,内心却暗暗叫苦,好多年没下田了,这才干几天,已经腰酸背痛。不过表面上,他还要摆出一副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样子。

王斗身旁,还有民政部、幕府各员一样参与劳动,他们有的人挥锄,有的人扶犁,个个忙个不亦乐乎。

大将军都亲自下田了,他们岂可落于人后?不过毕竟是要员大员,都有自己一大摊事,特别漠南建设,事务更多,只能表示下心意,不可能与普通屯民军士一样,一天干到晚。

人群中,还有都察院左都御史、副都护、儒学学院教授、环保局局长李邦华一声不响在挥着锄头。

他的官衙,此时也搬到了归化城,不过经常到宣府镇城去,奔波在两地之间。漠南建设,他认为是解决大明问题的根本所在,所以在王斗下田后,他也抽空在今日一起下田,表示自己重视农桑之意。

李邦华年纪不小了,农活劳作,对他是个不小的挑战,不过他极力坚持着,不落在众人之后。

倒让各人看得暗暗佩服,这老子有一股倔强劲,特别他原来是内阁大员,左都御史出身,更是难得,邦华公改变很大啊。

火热的场景充斥草原,还有阵阵激昂的锣鼓声音,到处是开荒竞赛热潮。一直到午时,咣咣咣的鸣金收兵声响起,战士们才住了手,喧沸声,笑闹声中,潮水般的往各自吃饭地点汇合。

他们一边走,一边还比较自己屯恳所得,气氛非常热烈。

王斗停下了手,身旁众人也长吁口气,个个感觉一阵轻松,看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话没错,多年没干活,官将们都有些受不了了。

王斗放下锄头,看周边热闹之极的场景,笑道:“我现在才明白刘备所说的,‘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这话是什么意思。”

众人一阵大笑,皆是赞同,言人确实要多动动,这几年没下田,才干一会,就腰酸背痛了。

他们一帮人跟着王斗,往河边走去,那方几个大岩石,正好歇息,而王斗等人吃的也与战士们一样,肉汤加大饼。

所过之处,一群群捧着饭碗的战士看到,都是群起欢呼,情绪非常火热,要不是护卫营战士拦着,还有更多的战士想往这边挤,张贵笑道:“大将军亲自下田,与将士们一起劳作,兄弟们士气很高。”

王斗向部下们挥手,更引起阵阵浪潮,闻言他笑了笑,叹道:“是啊,可惜这种机会不多。”

虽规划了各项制度,但人是情绪性动物,上官亲自鼓舞参与,气氛当然不同,可惜越是位高权重,到底层的机会越少。

不言别的种种,王斗知道,自己下地这几天,案牍上积攒的各类文书定然不少,看来干了这一天,自己不能再下地了,人言高处不胜寒,确实如此。

行走时,王斗看身旁李邦华一声不响,只是不时轻敲自己腰子骨,显然累得不行,他微笑道:“李公还好吧?”

李邦华勉强道:“有劳侯爷挂怀,下官无妨。”

旁边张贵笑道:“我等武人老粗出身,干惯农活,李教授是读书人,可不要累倒了。”

众人一阵大笑,李邦华正色道:“古有言,天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正说着,一个踉跄,他旁边的钟荣连忙扶住他,叫道:“小心。”

王斗也是道:“看来李公累得不行,将李公扶住了。”

一大票人扶着李邦华而行,李邦华有些尴尬,同时心中温暖,不可否认,虽立场不同,但王斗这个团体确实很能激动人心。

快到河边时,钟素素与钟调阳迎了上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