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27、加冠成人(2 / 2)

荀忻听他这般自白,心里酸涩,忙起身跪倒在伯父膝前。

“阿父当寿如松柏,岁岁长青。”他将额头伏地,“冠礼之事,儿谨遵阿父之意。”

“冠礼为礼之始,不可不恭敬行之。”荀绲让侄子起身,缓缓道。

“我已请人占卜吉日,定在本月既望,只是如今远离汝颍,不知当请何人为冠礼之宾?”荀绲望向席上的青年。

既望即本月的十六日。

他所说的“冠礼之宾”不是指来观礼的宾客,而指的是亲自给荀忻加冠的人。

此时的冠礼大体沿袭周礼,由将冠者的父亲主持,另外邀请贵宾来为冠者加冠。

一般这种贵宾会邀请当地德高望重的人,或者是将冠者的师长。

少年垂眸,想起那位曾经承诺,要为他加冠的人。

只是半年,已成故人。

荀绲仍在为难,要是还在颍阴这事很好办,荀氏素来与同郡的钟氏、陈氏交好,有累世的情谊,能邀请的人选很多。

只是如今到了河北,在邺城中,人生地不熟,就不知能邀请哪位作为贵宾前来。

“大兄可为加冠之宾。”青年建议道。

他口中的大兄,正是跟随家族一起迁徙到冀州的荀悦,荀仲豫。

荀绲蹙眉犹豫,“仲豫?其与你同为蒿儿从兄,同辈之人,岂宜为宾?”

“大人为忻弟提前行冠礼,已是违制,何必于此处拘于俗礼?”

青年循循道,“大兄岂非博学广才,德行高妙之士?其年岁也远长于忻弟,此事未尝不可。”

“只好如此。”荀绲从来信任儿子的判断,此时也妥协道。

他又叹道,“仲豫素来重礼,也不知他是否愿来。”

青年并袖而拜,“大人勿忧,我既有此请,自当说服大兄。”

少年起身向他长揖,“多谢兄长。”

也不知荀彧向荀悦说了什么,荀悦也竟同意了。

于是到冠礼那日,荀忻身穿丝质的纯衣,浅绛色下裳,腰系黑色缁带,这是古礼将冠者要穿的服饰,称之为“爵弁服”,跟着荀绲等人一起迎接荀悦。

荀悦也穿得郑重,他身着儒袍,头戴进贤冠,腰悬佩剑,行走间凛然如霜雪,面容沉静俊雅,气质中有着岁月难以掩藏的沉韵。

作为冠礼的主人,荀绲本应该与荀悦行主宾谢礼,但由于他们俩是叔侄,荀悦不能受叔父的礼,于是只能简略掉这个环节。

经过主宾互相敬酒后,冠礼便正式开始,荀忻跪坐在庭中,荀勉侍立在旁,将少年人长及腰间的青丝束好,盘在头顶。

面前摆了一张矮案,荀忻从腰中卸下佩剑澄清,又解下用红绳系在颈间的玉护指。

一柄剑,一枚韘,以物代人,象征他故去的父亲和师长来观礼。

荀悦盥洗了双手,从荀彧手中接过黒麻布所制的“缁布冠”,膝盖着席跪下,为少年戴在头顶。

同时口诵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

从今天起,你要丢弃幼年时稚气的想法,遵循成人的美德。

缁布冠代表将冠者从此能够治理人事,涉足政事。

荀悦拿到鹿皮制成的“皮弁”,为少年戴上第二顶冠,祝辞曰,“敬尔威仪,淑慎尔德。”

你要严肃你的威仪,要清湛你的品德。

皮弁代表将冠者从此能参军和服兵役,要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荀悦将前小后大,黑色的“爵弁”冠为少年戴上,诵辞道,“兄弟具在,以成厥德。”

这是最后一顶冠,也是“宗庙之冠”,代表受冠者从此可以参加宗庙祭祀。

如此三加冠后,荀忻起身向荀悦行礼,要进行下一个环节“易服”,他换了一身袍服,回到庭中向众人长揖。

这个环节是为了体现“礼行于外,德诚于中”,对礼节的尊重要表现在服饰上。

荀忻被这没完没了的礼仪环节折腾得晕头转向,感慨古人礼节的繁琐。

终于,少年人立在庭中西阶的东侧,面向南方,最终到了正宾为他取字的环节。

只听荀悦缓声道,“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1]。你当牢记此理,谨行修身。”

荀忻拜而称诺。

“你父从前已为你取好了字。”荀悦对少年笑了笑,唤道,“元衡。”

“卿字元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